|  信息无障碍

穿越时空的了凡“善”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4-04-11 18:07

在明代的嘉善,有一位善学思想家,他不仅自己行善,也劝人向善,他就是袁黄,其“改过”“行善”为核心的善学思想为世人熟知。其实,他还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清官,在天津宝坻为官时施行的善政不仅造福了一方百姓,也成为我国古代县域治理的经典范例。


《了凡四训》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善书,历来被后世推崇,这种善的文化在“地嘉人善”的嘉善被发扬、学习和传承。


图片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字庆远,后改名黄、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了凡,浙江嘉善人。他是阳明心学的后继者,是明代重要的劝善思想家,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自我立”之说的真实演绎。出生在嘉善一个书香门第的袁了凡,自小遍读经典,心怀家国四方的志向。没想到命运弄人,他15岁时遇到了一位孔先生,对方推算他“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功名沉浮都是命中注定。陷入“宿命论”的袁了凡自此“躺平”,毫无拼搏进取之念。



图片


37岁时的一次游学,他遇到了云谷禅师,“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见袁了凡静坐蒲团三天三夜不起杂念,问及原因才知是无欲无求,云谷禅师笑道:“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云谷禅师表达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想法,认为命运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写。受此启发,袁了凡再次“营业”,修身行善,后又在明隆庆四年(1570)中举、明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


  袁了凡将亲身经历和参悟的道理写成文章用来教育儿子,取名《立命篇》,后来被收录为《了凡四训》的首篇《立命之学》。此外还有《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三篇。《了凡四训》还被曾国藩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袁了凡在《积善之方》篇中提出“为善八辩”,认为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是非、有偏正、有半满、有大小、有难易。比如真假之辩,“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也就是“以公为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才是善,如果只是对自己好,那就不是善。


  考中进士为官后,劝善思想成为袁了凡善政的内在驱动。


  万历十六年(1588)至万历二十年(1592),袁了凡初入仕途,在宝坻担任知县,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宝坻区和宁河区。当时的宝坻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极低,行政事务繁重,赋税滞纳普遍。在担任宝坻知县的五年间,他积极革除弊政、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成绩斐然。


  他也深知“善政必简”的道理,到任之初便要求各办事部门厘清职责,各负其责,减少不必要的流程,以便民为要。《宝坻政书》中记录袁了凡的善政语录:“官无崇卑,皆民望也。一念爱民,便可布德;一毫不慎,或致播殃。”“但愿为廉吏,则一针一草,皆不可费民之力。”

图片

在从政期间,他的“为官功过格”被付诸实践,将每日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或一过记数,日积月累,计算功过总数,“免大辟一人,当百功”“收养孤老一人,算十功”“妄言,算一过”“力可以济人而不肯尽,算三过”……


  袁了凡体恤百姓,勤廉干事,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获百姓评价“吾邑二百年来所未有之良牧”。如今,天津宝坻区先后建设了了凡公园、了凡纪念馆、袁了凡文化研究院等场馆和机构,以阐述袁了凡善学思想内涵、展示袁了凡勤廉为先的善政实践。


  无论什么时代,善永远是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也是滋养一方乡土的营养剂。


  嘉善之善源远流长,从春秋时的伍子胥,到唐宣公陆贽、元朝隐居不仕的吴镇,明朝“善学”鼻祖袁了凡和慷慨赴死的魏大中、倪天增等先贤,展现了善文化的发展脉络,厚植了地嘉人善的人文底蕴。

图片

近年来,嘉善县纪委监委立足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本土廉洁因子,在红色党性教育与廉政教育融合上下功夫,串联起3条线路、24个点位,形成了“三溪环厅”新版清廉地图,让党员干部群众跟随先贤足迹,感悟先辈勤廉务实的精神品质,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


  在嘉善,勤善清廉文化早已穿越时空,成为融入城市发展全方位各领域的一抹底色。为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善文化,恰逢袁了凡诞辰490周年,去年3月底,由天津博物馆、嘉善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善行天下——袁了凡”全国巡展启动,目前巡展走进了广东肇庆包公文化博物馆。

图片

去年10月,“清俭律身 知善行廉——了凡善廉文化主题展”在嘉善博物馆亮相,更加注重解读袁了凡在宝坻施行的勤廉善政,探索其在县域治理方面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