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第二十六期

让风清气正成为节日的“标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2 15:00

  9月30日,中秋国庆长假前一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节前通报的16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分析,再次释放执纪必严违纪必纠的强烈信号。



  风清气正过节,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应该说,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坚持暗访、曝光、查处、追责“四管齐下”,坚决查处顶风违纪案件,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责任,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案件,有力地促进了党风政风好转。


  但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呢?这是因为总有那么一小搓人喜欢我行我素,置若罔闻,铤而走险。他们千方百计给“四风”穿上“隐形衣”,让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受送红包礼金等违规行为越来越趋于隐蔽化,以为只要做得天衣无缝,就可以万事大吉,规避一切约束和问责。殊不知,欠下的债,总要还的。


  守牢纪律红线,严防节日腐败,从大的层面看,相信每位党员干部心中并不缺乏规矩纪律意识,个别人执行过程中心存侥幸,关键还是在三个字上失了节操和分寸。



  一、 在“小”字上失了守的方寸。“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有的人怀着“小确幸”的心态踩踏红线,是缘于对小节的不拘,认为一个微信红包、一张电子充值券、一个名贵特产……表面看起来上不影响国家安全,下不撼动百姓民生,都是小事一桩,不用那么当真严词加以拒绝,不会那么巧刚好被查出来。殊不知,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撕开了毁坏党风政风的大缺口。蚍蜉亦可憾树,更别说是牵一发能够动全身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少数”,带头破坏规矩,无疑是在抹黑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二、 在“变”字上试图满足欲念。从中纪委节前通报的160起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禁而不绝,主要是当事人搞变通,以为“瞒天过海”可以换来万事大吉。比如有的地方将部分聚餐费用以误工补贴名义在村财务中列支,部分则直接在村级工程项目招投标收取的报名费中开支;有的地方将公款招待费以拆分餐费发票的形式弄虚作假;有的召开党组会议决定在节日期间集体轮流走访慰问,借家访之机发放慰问金,并以虚列下水道维修费和食堂修缮费名义报账;有的以配发油卡的方式,给单位领导发放交通补贴……总之名目繁多,费尽心机。他们内心是知道违规的,这样做是不对的,但终究抵不过“占便宜”的欲念,到头来机关算尽,损害了一世清明。


  三、 在“奢”字上力图彰显权力的存在感。通报显示,为节礼和宴请掏钱买单的,大多数是党员干部的管理服务对象或下属。有的金钱的数目并不大,比如公车私用、私车公养、以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名义变相公款旅游或借机绕道旅游等,总体算起来,所占的小便宜跟他们的收入比起来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他们这样干,有的也只是借此刷一下权力的存在感,享受鞍前马后“被服务”、“被供着”的满足感。很可惜,尝到权力甜头的同时,也很快让他们滑入权力的泥潭。


  “洁不洁,看过节。”节假日往往是廉洁的重要“节点”,“小”、“变”、“奢”三个字也是检验廉政与否的重要“风险点”。一定要坚决打消作风建设“一阵风”的思维和“熬过这阵子”的念头,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的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完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以制度的刚性和纪律的硬约束保证转变作风常态化、长效化,让风清气正成为嘉兴全市上下过节的“标配”。


  文/应丽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