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他甘守低微卑职,誓做个明白清官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1-10-23 12:00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来自嘉兴海宁的沈锡华(字问梅),手攥着吏部的分配任职书,从京城赶往苏州。本以为苏州富庶,会得到一个美差,谁知竟然被派到了偏远的吴县,担任光福巡检司。

  巡检是封建朝廷以军事为主的一种基层组织,其职能是在关津、要冲之处盘查过往行人,稽查出入人员,缉拿奸细及逃犯,打击走私,维护日常商旅往来和当地社会安定,保障百姓生活。巡检司的职官级别只有从九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镇长,但从其管理职能看,实际上只是个派出所所长,是封建社会中最低下的官员。

  光福地处苏州西部的太湖之滨,地势偏僻,是苏州西部的锁钥之地。由于地势偏僻,加上又是湖滨山区,当时的社会治安十分混乱,匪盗出没,百姓困苦。沈锡华到任后首先“革除规费,约束吏役”;接着,他徒步巡行每一个村落,深入基层,“劝息争端,惩治土棍”,治安状况不久就有了根本的好转。

  光福巡检司位于光福古镇西梢头的虎山弄,紧靠西崦湖边,条件简陋,前后二进,吃喝拉撒都在一处;屋舍破旧,夏季烈日炙烤,闷热难熬,冬日里西风凛冽,寒冷彻骨,沈锡华虽然年轻却能安心守责,“居官如家”,一心为地方为民众办实事,赢得“颂声四起”。由于勤政廉洁,一年多后沈锡华便擢为吴县典史及县丞。

  

沈锡华题写的苏州沧浪亭里“面水轩”匾额

  咸丰九年(1859年)秋,震泽县(今属吴江市)发生乡民抗粮事件,由于当地官员处置不及时,加上方法不当,民众越聚越多,“环伺城外,衔接十数里”,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当时的江苏巡抚徐有壬了解沈锡华有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请他前往处置。沈锡华接令后,命令迅速撤走所有弹压士兵,并单骑深入乡民中间,反复向老百姓讲明利害关系。老百姓觉得他言之有理,能体贴百姓疾苦,齐呼“明白清官”,当日全部解散离开。

  沈锡华的出色才干和廉洁品德,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赏识,两人同时以“守洁才优,习勤耐苦”保奏举荐,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式担任吴县知县,兼任长洲县知县。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调任吴江县知县,当时吴江县署临时驻在章练塘镇,界连青浦、吴江、元和三邑,所以后又兼任元和、吴江、青浦县丞,驻章练塘,同时兼任震泽县知县。

  当时,各县均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控制之下,沈锡华作为清朝地方官“独誓以死守”,招抚枪船,“晓以祸福,结以恩信”,并与当地百姓加强亲密联系,昼夜亲自率领巡防。青浦的金泽镇十室九空,他便移驻金泽,不出数旬市面即恢复。

  太平军退去后,沈锡华着手招集逃亡在外的人回来,掩埋死者,开展垦荒,编制保甲,筹办一切善后事宜,常常夜以继日。他是位善于动脑思索的好官吏,深察清末弊政,沈锡华曾表示:“州县之弊,半由吏胥,而吏胥之得售其奸,以官与民疏耳。”认为官吏腐败奸诈,主因是政府官员严重脱离百姓,他的信条是“官勤则民逸,官苦则民乐”。

  同治七年(1868年)中秋,沈锡华卸任,吴江的父老乡亲痛哭挽留,当地的绅士多次联名上书,要求他再任,一年后果真再度出任吴江知县。同治九年(1870年),沈锡华调任常熟做知县,“一如任吴江时”。后来,因病请求辞职回家。

  离任后的沈锡华没有回家乡海宁,而是寓居在苏州,光绪四年(1878年)卒,享年70岁。虽只是个七品官,但沈锡华秉持清正廉洁,勤奋务实,赢得了后人的尊敬,被修志者视为“名宦”,载入《清史列传》,并被收入《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