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他被皇帝亲赐银牌,赞誉为“天下清官”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1-10-16 15:00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在孔孟之乡腹地的济宁金乡县,有一位叫杨挺高的年青人因考中进士,被派往浙江海宁出任知县。

  杨挺高(1506-1584),字叔谦,号微斋,其祖杨春曾任金乡县主簿署知县事,但在一次天灾中为赈济饥民,擅作主张开仓放粮而被免职。从此,他把心血都用在了培养曾孙身上。杨春在金乡县城买了一处院落,院落中有一块坑塘,他在坑塘中间建一凉亭,让杨挺高在亭内静心读书。《金乡县志》也有记载:“杨氏故居,在金乡县旧城南门内。房屋不远处,有池正方……有亭台约隐约现,原为挺高读书处。”

  看到曾孙好学不怠,杨春十分欣慰,每天迎来送往,朝日相随。自幼聪明好学的杨挺高,后来不负重望考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乡人遂称杨家池塘为“迎子坑”(今金乡县城星湖公园商业步行街处)。

  杨挺高进入官场时,正值嘉靖皇帝迷恋炼丹,朝纲松弛,吏治败坏。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比较低,于是催生了官员的种种“灰色收入”,如冰敬、碳敬(下级官员给上级官员消暑、取暖的孝敬钱)以及“羡余”(县衙按规定上交各种赋税后,所剩钱粮)等等,这几乎已经成了官场公开的“潜规则”。

  杨挺高在海宁任职期间,对这些“灰色收入”绝不染指,平日饮食服用非常节俭,从不向百姓索要。当时海宁县衙四周有不少空地,杨挺高就在公事之余领着家人开垦出来,种上瓜果蔬菜,自给自足,平日菜蔬都取之于自家菜圃之中,很少去集市上购买。一些乡坤或亲戚朋友来访,杨挺高时常留他们吃便饭,但他能够用来招待客人的也不过是“惟菜一二束,瓜茄数枚”而已。

  海宁父老乡亲十分敬重杨挺高的人品,把他看成是海宁之宝。因为清廉务实,杨挺高很快从一县之长做到了一省的最高长官(河南布政使,也称“方伯”)。职位变了,但他依然“家徒四壁”,劳作如故。

  有一次,官府信使来送上级公文,快到衙署边上的时候,只见路边菜地中有一黑瘦老农,头戴一顶褪色的黑毡帽,身着一身粗布衣裳,手握一柄大粪勺,正在给青菜施肥。信使掩着鼻子皱着眉加快离开,不料那老农一看见信使,也匆匆地放下了粪勺,闪进了衙署。过了一会儿,信使将公函送到长官手中,才发现这位长官正是刚才在劳作的种菜老农。

  嘉靖皇帝知道了杨挺高居官清廉的事迹,便宣他入京觐见,并赐银牌一块,镌刻“天下清官杨挺高”七个大字。杨挺高把这块银牌带在身边,常常用手抚摸,自言自语地说:“此银独香不能丢,他银皆臭不可取。”

  后来,杨挺高与严嵩作斗,因不屈邪恶,拂衣归里,致心于学农。后人为杨挺高建有“忠义祠”。史载,当时被誉为“海青天”的海瑞曾三次与杨挺高同饮清官宴,还为杨家祠堂题过“方伯”的匾额;明代大剧作家、南京礼部主事汤显祖也曾为杨家的宗谱作过序,传为美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