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不合群”的陆贽给皇帝上了一堂“廉政课”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1-06-13 10:00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的高洁品质,体现在莲花虽身处污浊的环境中,却能够洁身自好,不受污染,而陆贽就是这样一朵“亭亭净植”的白莲。身居宰相高位,送礼一概谢绝,不怕龙颜大怒,维护清风正气。

图片

  陆贽,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政治家、 文学家。出生于 754 年,卒于 805 年 。39岁时出任宰相,执政期间,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 

  陆贽父亲陆侃是溧阳(属宣州)县令,早亡。陆贽的童年时期,天下扰攘,兵连祸结,但他特立不群,发奋苦读,尤其勤于儒学,大历八年(773年),考中进士。在唐代,进士及第,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要通过吏部铨选才能当官。陆贽又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被授予华州郑县尉,后来,再通过书判拔萃科,当了渭南县主簿。在基层锻炼了一段时间,陆贽被调回朝廷,做了监察御史。

图片  

  早先陆贽在华州任郑县尉时,有一次回家省亲路过寿州,曾经礼节性地拜见当地的刺史张镒。张镒声名远播,对这位年轻的后辈并没看在眼里,可是一番交谈之后,他深为陆贽的学识所吸引。等到陆贽告辞时,两个人已经成为忘年交。张镒知道陆母韦氏在家贫苦度日,遂从其薪俸中拿出百万铜钱,希望“为母夫人一日费”。面对如此厚赠,陆贽坚辞不受,张镒再三坚持,陆贽才拱手道:“敢不承公之赐!”然而他只是取了一串新茶,便走了。 

图片  

  贞元三年(787年),陆贽的母亲因病去世,他按照规定回乡“丁忧”守制。在返乡的途中,陆贽将母亲的灵柩停于东都洛阳嵩山的丰乐寺。对于地方官员、豪绅富商们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结交机会,于是纷纷带着奠礼登门拜祭。陆贽毫不领情,回绝说:“家母过世,是我的私事,诸位与我非亲非故,仅只是宦途之交,你们厚馈的奠礼我是绝对不能收的,请诸位拿回去吧!”这些人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去。 

  因为平时没什么积蓄,丁忧期间,陆贽的生活常常捉襟见肘,最后靠朋友韦皋的资助才度过治丧、营葬等几道经济难关。 

  当时,不少官员为了打探朝廷消息,获得朝廷官员支持,总是以厚礼拉拢。此时已担任宰相的陆贽自然也就成了官员们竭力拉拢的对象,但是他对官员们所送的礼物一概谢绝。 

  陆贽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官场十分另类,因而不少官员埋怨他行为怪诞,不近人情。唐德宗皇帝听见了这样的议论,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 

  有一次,唐德宗派陆贽的好友、礼部侍郎顾少连传话:“你清廉和谨慎得太过分了。各地官员到长安来,给你送一些礼物,那是人之常情。你全都拒之门外,一点都不接受,那是很不近人情的。其实,如果送你一根马鞭、一双皮靴之类的小礼物,你就收下好了,也是无伤大雅的。” 

  但是第二天,德宗的案头上就多了一道奏折,陆贽跟皇帝辩论起来:“官员接受贿赂,哪怕只有一尺布,也算犯罪,必须惩处,更何况是身为百僚之长的宰相,岂可开此方便之门?受贿之门一旦打开,欲望一定膨胀,一开始是马鞭和靴子,接下来就是黄金和美玉;眼前有种种诱惑,内心又岂能不乱?”所以,接受“鞭靴”之类的馈赠,绝对不是“受亦无妨”的小事,因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上梁不正,还想让下梁不歪,可能吗? 

  古语有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陆贽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终成一代廉相,名垂千古。


文字整理/杨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