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勤政为民“陆公堤”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1-05-22 15:00

平湖城北花园村曾有一宅子,据传前身是明人冯汝弼筑造,冯氏家族后人后卖于清人陆光旭,改名“桂山堂”。陆光旭因言佛老之事获罪后,陆氏家族后人又把宅子转卖清人高士奇,为高士奇晚年隐居之所。传承数代,宅子毁于太平天国运动中。

时光流转,如今,传承三百年的名士之宅,虽然不复存在,但是关于陆光旭等的清廉事迹却成为流传于世的美谈。

陆光旭(1627-1687),字鹤田,号屈亭,平湖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顺天保定县知县,后擢陕西道、冀南道监察御史,官至江安粮储道。  

历来,称陆光旭,大家都喜欢叫他“陆公堤”。说起这个称谓,背后有一个动人故事。顺治十年(1652),陆光旭任保定知县时,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千里长堤,即保定堤,因突发大水,河堤决口,危害极大。心系百姓安危的陆光旭心急如焚。他当即联合当时文安、大城等地,发动、组织并亲自带领百姓不畏艰险,筑堤抗洪,修筑起总计20里的堤岸。当地老百姓为了长久纪念陆光旭这位清廉勤政的父母官,便称该堤岸为“陆公堤”。

护堤的事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大疫。由于之前大水泛滥,百姓很多感染病毒,加上生活贫困,缺医少药,大家生活一片困苦。陆光旭发起了赐药治疗,让大疫得到控制,又发动捐钱卖粮行动,用于赈灾安民。点滴行动,他均亲历亲为,细察入微,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后口碑甚佳的陆光旭升任陕西道、冀南道监察御史,江安粮储道。值得说道的是,在监察御史的岗位上,陆光旭勤奋工作了多年,在其位谋其职,建议政事、监察行政、考察官吏、弹劾官吏、肃纪正纲,颇有成绩。

他的请蠲粮、请复巡方、请停织造等奏章,不畏权贵,为民请愿,铮铮有声。

其《请蠲粮疏》,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反映,奏请朝廷免除霸州、文安、保定三州县的荒地钱粮。其中记载,以地定税,计亩征粮,百姓是愿意的。现在桑田变沧海,而征收的面积还是原来的,加上三州县十年五潦,人民缺衣少粮,生活贫困,得不到息养。于是他上疏请求免征三州县粮税,指出有人民的地方才有地,有地才有赋税,三地靠近京城,只有人民生活改善,逐步走向富裕,才能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由近而远感受皇恩浩荡。如此为民请愿,敢于直言,体现的正是一个“父母官”的责任和担当。

《义巡方疏》中载:“窃惟人臣之义,公尔忘私,国尔忘家;事君之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若一事也,明知其不可而不言,此为徇私,明知其不可而不能言,且因人之可以为可,此为畏势,徇私则不得不害公,畏势则不得不背国,二者皆臣工中之罪人,非盛世所宜有也……”这段直抒胸臆的进言,直指监察官为朝廷耳目之臣,必立身无过,而后才能言别人之过。陆光旭还说听到看到了朝廷内的一些不良风气,并提出了解决之道,推动建立巡按制度。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在《请停织造疏》中載:“江浙二处织造每年虚糜数十万馀金钱,非所以惜国计也。且江南当寇氛蹂躏之后,烟消百里,久无锄影之桑麻。浙江苦造船供应之难,杼轴几空,何暇机声之夜作……”所以,陆光旭请求暂停织造,把资金用于兵饷和筹措粮草,抗击倭寇。


图片


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一生好古,对其藏品中的一砚,尤其珍爱。此砚一侧刻铭“鹤田先生草疏砚”,另一侧刻“此心赤,坚于石。溶并铭”。此砚即为陆光旭上疏谏言所用砚。张廷济于机缘巧合下得到该砚,并于嘉庆癸酉、道光四年两次为此砚题跋,认为“此砚此铭重于兼金”,更钦佩陆光旭的铮铮铁骨。


图片

图片


此砚后辗转流传,至今,又出现于藏家们的视线中。而其主人的清廉故事,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正是,一砚笔墨为谁候,万古清廉众人颂。


文字整理/杨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