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他是如何让雍正帝痛下决心“挽此数百年之颓风”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1-05-15 16:00

  清朝初年,皇室很注重培养清官,奖励清官,并把清廉,作为选官的第一标准。杨尔德就是一位。

  杨尔德(1671—1727 年),字质为,枫泾南镇人(今嘉善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会元、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

图片


  杨尔德系明代大学士杨士奇后代,祖父杨应标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杨尔德受家庭熏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出众。他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中举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中会元,继而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编修。

  生性耿直的杨尔德,不事权贵。当时大将军年羹尧入朝,朝臣竞相恭迎,唯独杨尔德不往。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因犯欺罔贪残、悖逆不道罪被赐自尽。雍正皇帝为杨尔德刚正不阿所动,升他为礼科给事中,迁都谏,不久又出任广东学政。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雍正帝在杨尔德的《奏请圣安折》上批谕:“士习吏治,自唐、宋以来,不可问矣!”

  在十年为官生涯中,杨尔德不但有良好的为官操守,而且勤政为民,表现不凡。除了做好主管的事务之外,他还细心留意民间的民生疾苦,官场的朋党弊端,经常夜以继日深入察访,短短几个月内,就向雍正皇帝上奏了数个学政事务以外的奏折,其中关于治理广东粮荒问题的“积储疏”就是这批奏折中的一个代表。

图片

  “积储疏”近千字,条陈民间疾苦和官员之间的朋党比周,直指广东全省原有的二百九十余万石积谷(储备粮)管理、使用上的种种弊端,极有见地地提出四条解决积弊的建议:一是大臣亲自下州县清仓核查,务必查清家底;二是各州县设立专职管仓储的人员,明确责任人;三是根据各州县地域大小、人口多少等耗粮的实际,重新核定储备粮的指标;四是根据广东气候湿热的实情,核定正常的损耗率,杜绝虚报损耗等。

  细读杨尔德的“积储疏”,可以读出他对粮食问题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关心之切,考查之细,研究之深,分析之透,见地之精。一位专管学政事务的官员,对不属他管理的事务——粮食问题,能写出如此精辟、操作性强的对策,可见他是一位极其勤政的好官。

  正是由于杨尔德敢于针砭时弊,直陈己见,他的多次上奏,得到雍正皇帝的赞许。洋洋千字的积储疏更是触动了雍正帝,由此让他决心要“挽此数百年之颓风”,在其密折上曾有如下朱批:“向闻惠士奇声名着实好,今见其人甚平常,想必随波逐浪,到处奉迎,邀誉窃名之所致。此等欺世奸诈之行,不可法也。虚名虽盗,实祸随之,何益之有?”(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雍正五年(1727 年)底,杨尔德在主持岁试结束不久,终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广东学政任上,年仅57 岁。

  杨尔德故世后,雍正皇帝听说他家中还有个老母亲,特此下旨让浙江巡抚留意照看,雍正皇帝对杨尔德的器重和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可见一斑。


  文/杨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