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善为苏轼编注的他还是个有着大智慧的清官!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1-03-29 09:39

他爱藏书、爱诗文,曾经花了7年时间,笔耕不辍,只为编著成《苏轼诗集合注》这部鸿篇巨制。他也爱写诗,“关塞重重险处悬,再探南栈地形偏。七盘路入星河影,一线江分陇蜀天……”诗文《七盘关》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官场沉浮多年,他也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清官。他就是清朝御史冯应榴。


图片


    冯应榴(1741—1800)字诒会,一字贻曾,号星实,晚号踵息居士,桐乡人,御史冯浩长子。清藏书家、校勘家。生于清高宗乾隆六年,卒于仁宗嘉庆六年。清乾隆二十五、二十六年(1760、1761)联捷成进士。曾任江西布政使,要求下属“少贪冒,以留百姓之脂膏,少馈遗,以补国家之帑项,吏治为之一清。”

传承家族良好传统,冯应榴自幼好学,加上自身天赋也好,博闻强识,年少时便展现出其才华横溢的一面。

说起来,虽然遭受过几多波折,几多坎坷,冯应榴的官运总体还是可以的。乾隆三十年,乾隆南巡召试,冯应榴得一等第四名,被授予内阁中书。一年后,他又到了军机处当值。乾隆三十五年,冯应榴出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冯应榴还当过四川学政、吏部郎中、江西布政使等职,后因江西巡抚的事受牵连,被罢职。但不久后,又被重新启用,任吏部郎中、御史、给事中、鸿胪寺卿等职。


图片


很多人知道冯应榴,都是来自那本《苏轼诗集合注》。洋洋洒洒的苏轼诗文下,倾注心血的诸多注释背后是一个统一的名字——冯应榴。嘉定钱大昕为之作序,称其注本兼有永嘉王氏、吴兴施氏、海宁查氏三家注本之长。如果说,喜好苏轼作品,潜心诗学研究,展现的是冯应榴充满文学才气的一面,那广为流传的顺水推舟渡饥荒的故事,则充分展现了冯应榴为人为官清正廉洁的一面。

故事开始在冯应榴到任江西布政使时。当时,正逢大旱、蝗灾,各大米行为牟取暴利,都说无粮可售,并关门歇业。冯应榴到大街上转后发现,当地墙上还残留着前任官员张贴的许多压抑粮价的告示。原来,前任官员为保民生,规定了粮食价格,不准米行肆意抬高粮价。

米行老板们当然也是有对策的。他们串通一气,暗中囤粮,却谎称无粮,拒不出售。前任官员无奈,只得四出购粮,可大旱之年,别处也是一样光景,即使购得一些粮食,加上运费等,价格也远高于原来粮价。

这天上午,冯应榴正在后堂苦思对策,有家丁来报,一米行老板求见。冯应榴知道那是南昌城里最大的米行,老板为人更是非常奸滑。这次求见,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企图。冯应榴想探探对方的底,便答应见他。一番客套后,只见米行老板拿出一张千两银票,直言是给大人接风的见面礼,希望以后多多关照。冯应榴心里有了盘算,爽快接过银票。

此事,很快在南昌城那些粮商富户间传开了。大家都想巴结冯应榴,便纷纷携礼来“拜访”。冯应榴呢,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多天之后,冯应榴让家丁清点送上门的银子,竟有一万余两。见时机已到,冯应榴又命衙役贴出榜文,允许粮商放开价格,提价卖粮。起先,粮商们还不信,直到见到榜文,才开始暗暗高兴,都说是那些银子生了效。

消息传开,南昌城内各家粮商纷纷开仓售粮,粮价自然比平时高了。其他地方的粮商粮贩得知南昌官府明令允许抬价售粮,都云集过来。市场粮食很快丰盈,粮食多了,各家粮商开始相互竞争,价格一再下降。

另一边,拿着粮商富翁送来的一万余两银子,冯应榴命人全部购买了大米,运到城隍庙,烧粥济民。结果,这一年虽然大旱大灾,其他州县都有人饿死,冯应榴的管辖地却是个例外。

冯应榴为人仁厚,刚直沈毅,为官清正,遇事敢言,还曾帮助平反冤狱。他也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沉浮仕途30年,所任大多有政绩。最后,他以父母年老为由而告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