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第二十四期

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用一生诠释 “孺子牛”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19 22:00

  如今,说起茅盾那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畅销中外,深受无数人的喜爱,在整个民国期间能够和茅盾相提并论的作家屈指可数。一场细细的秋雨落进乌镇,此时水墨的乌镇就显得更加水灵,人家尽枕河,蜿蜒而错落,沿着青石板路,走进位于乌镇中市观前街十七号的茅盾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茅盾的铜像,他右手握着一支细长的笔,似乎在奋笔疾书,整个故居的陈设虽简易,却充满书卷气息。



  沈雁冰(1896-1981),文学家,文化活动家。原名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玄珠等。作为作家,以茅盾著名。1921年初,在上海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大量文艺作品及评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逝世后,其著作编为《茅盾全集》43卷出版。


  虽然“文人”茅盾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他在担任文化部长期间的业绩却知之甚少。走进茅盾故居,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带你走进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沈雁冰的世界。



  沈雁冰自1949至1964年连续担任了15年文化部长。他在担任文化部长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这是茅盾一直以来的信条。在旁人看来,作为曾担任文化部长、政协副主席、作协主席等重要职务的领导干部,用几张公家的信笺信封写信,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茅盾却十分注意。从乌镇茅盾故居的大量资料中可以发现,凡是他以私人的名义给家乡单位、亲友的一些书信,从来不用公家信笺信封。他给乌镇堂外甥祝人杰写的一些信,所用信笺均为普通的打字纸,信封也是文具店出售的那种极普通的信封。在对待公私问题上,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对身边工作人员也严格要求。一年夏天,他和夫人一起到大连海边去度假。因为气候变化,他写信要北京家里寄来衣服。在家的警卫员收到信后,马上给他寄来一个衣包,一封回信也顺便夹在邮包里。他发现这一情况以后,心里很不高兴,批评警卫员,不应该将信夹在邮包里寄,认为这是在揩国家的油。



  解放初期,他刚担任文化部长,来上海出差,家乡乌镇有两个亲友找他推荐一份工作。他对两位亲友说,现在新中国刚建立,确实很需要干部,但我不能私人给你们介绍工作,这是组织原则。改革开放初期,刚恢复高考,他的堂弟有个亲戚要报考大学,又怕考不上,堂弟给他写了封信,要他帮助走走关系。他在回信中说:“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更要坚持原则,不开走后门之路,这是我们经常得到的告诫。”在他的诚恳教育下,堂弟的认识也提高了一步。



  平日生活节俭的茅盾把大部分稿费存在银行里,后来病重时捐给了国家,作为长篇小说奖励基金。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这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茅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作家、文学家,他也是一个廉政勤政、克己奉公的好部长。他在逝世前四个月,曾录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七个字,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茅盾的故事,不妨走进茅盾故居,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属于茅盾先生的故事。


  文/杨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