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第二十三期

这个勇斗奸臣严嵩的嘉兴人,有一篇清廉为官的训子词流传至今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12 22:00

  暮夏秋初虎热时,来到海盐县城武原镇天宁寺正前方,看到眼前一座石牌坊:四根方形的花岗岩石柱托起一块硕大的石牌匾,在石牌匾的正反两面分别镌刻着 “父子名卿” “兄弟司寇”八个大字。据明朝时编撰的海盐县志《海盐县图经》记载,这是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1672),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时,为嘉兴海盐的一代名人郑晓及其他的两个儿子树立的纪念碑。


  郑晓就是那个勇斗奸臣严嵩的嘉兴人!他是如何与奸臣严嵩抗衡?又怎么能拥有一座石牌坊呢?


  郑晓字窒甫,1499年出生于海盐县城武原镇北门。23岁时参加乡试,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次年中进士。他一生中先后担任过兵部职方主事、吏部考功郎、刑部右侍郎、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一系列官职,大部分时间在京城为官供职。


  郑晓在任时不畏强权,始终保持刚正不阿的品格。明嘉靖年间,奸臣严嵩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权倾朝野。当时朝野中大多数官吏趋炎附势、拍马奉承,但为人清正的郑晓软硬不吃,既不受严嵩的拉拢,又不怕严嵩的威逼,始终坚持公正廉洁,依律法办事。例如郑晓在任吏部考功郎时,弹劾了乔信等13名严嵩的亲信,又坚决反对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为考功郎,严嵩之子严世藩为尚宝丞,使严嵩扩张其权势的阴谋一再受挫。严嵩恼羞成怒,设法报复,把郑晓贬为和州同知。尔后,郑晓又步步升任要职。郑晓并不因为受到严嵩的打击贬官而改变他的刚直气节,面对严嵩的嚣张气焰,虽深知当时为官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还是坚持原则,沉着应付,但势单力薄的郑晓仍给党羽众多的严嵩找到了中伤的机会,被罢官免职,遣回老家海盐养老。


  落职还乡后,郑晓坚持朴实无华的作风,结发作巾,穿着布衣,与乡里父老来往交游,毫无“贵人”派头。他家居城内北隅百可园。“百可”两字,取自古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语,园内布置简单朴素,也从侧面反映出郑晓的廉洁品格和达观心态。


  落官回家乡后不久,他的儿子郑履淳考中举人,在他赴任离开家乡的前夕,郑晓对他说:“为父居官三十有七载,两袖清风,也没有什么积蓄送给你。然而,老夫近日处心积虑,偶有一得之见,书于此,且作为赠儿礼物罢。”


  这篇训词,也被称作“郑端简公训子语”而流布天下,为世人传颂。训词写道:“胆欲大,心欲小,志欲圆,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胆大”、“心细”、“志圆”、“行方”,这八个字蕴涵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经验和哲理。郑晓本人就是这样,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不畏权贵,苟利于国家百姓之事,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一往直前。


  郑履淳一直牢记父亲的训词,不论仕途得意与否,其誓作清官廉吏、济世经邦的志向坚定不移。隆庆三年(1569),郑履淳希望皇帝能够痛革时弊,整顿朝纲,以便促进明朝中兴,因此,他不计自家的身家性命,直言上疏,大胆针砭时政弊端,其言真意切,忧心如焚,一片爱国忠君之情溢于言表。


  正是在这样的家风家训的熏陶教育下,郑晓的两个儿子郑履淳和郑履准都继承了父亲好学苦读的家风,饱读诗书,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先后担任了明王朝的刑部主事,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清廉品格,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倾情为民服务受百姓赞誉。


  “持论正而不迂,严而不苛,刚而不激,高而不亢。” 明代良臣徐阶这样评价他。时过境迁,曾经的百可园和郑氏旧宅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你还意犹未尽,不妨走到天宁寺前的石牌坊前,感受海盐“父子名卿”的优良家风和清风洗礼。


  文/姜晓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