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第二十一期

“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习总书记点赞的这位勤政清官是嘉兴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9 08:00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时曾诵读了这样一幅楹联。


  这副楹联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南内乡知县、嘉兴人高以永所撰写。






  历史是一面镜子,你走近它,就会被它折射出的夺目光彩所深深吸引。


  走进位于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的高以永史料陈列馆,“忠孝世泽,清白共守”的高氏家训和高以永在内乡县的清廉为官事迹,在讲解员朴实生动、娓娓道来的讲解中,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那么,高以永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知县?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幅传世的对联?他留下了哪些著作?


  所有的疑惑,都可在高以永史料陈列馆找到答案……


  高以永(1631-1693),字子修,号荆门。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十八年(1679)授河南省内乡知县,后历任知州、户部员外郎。他不仅是勤能之官,清廉之吏,也是清代有名的诗人之一,留下了大量诗篇。在内乡其间更是撰写了不少诗文,并广为流传。仅见于康熙《内乡县志》记载的就有诗歌、碑文二十余篇。身后留有《高户部诗集》一本,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了高以永一生的诗作数百篇。



  内乡九年勤政爱民


  翻开清康熙《内乡县志》、《嘉兴县志》等志书,你会发现:康熙十八年(1679年)高以永到内乡上任时,正值清初战乱之后,内乡百姓因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庄稼荒芜、经济萧条。面对如此不堪的县情,高以永痛心疾首,他觉得自己一定要为百姓做些事实。


  他到内乡一下车就问民疾苦,赈济灾民,广招贫民,发给种子,调剂耕牛,令灾民广开荒田,种植桑、麻、枣等经济作物,并将所垦土地分为五等,就低划分,申请上级六年内不收赋税,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累计开垦土地达四千余顷。


  高以永为政以宽厚为本,效法战国时单父县令宓子贱,崇尚鸣琴而治,政简刑轻,重修了内乡县衙的二堂,并将原来二堂的“思补堂”改为了“琴治堂”。每逢遇到命盗重案,更是慎之又慎,从不滥用刑罚。兼管镇平县事务时,有一位孝廉畏罪亡匿,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被羁于县衙,高以永认为儿子犯罪不能株连老人,但放了老人,有谁来养活他,于是请上级将他们祖孙二人一并释放,百姓无不称好。


  高以永温厚和平,爱护百姓,心胸开阔,秉性宽仁,遇事沉着冷静,谈笑处之。调离内乡时,百姓挽留不舍。离开内乡时,士民“戴之为父母”,追送数百里不忍分手。内乡县衙的仪门前为他立有“德政”“去思”两碑,并将芳名载入名宦祠,永示怀念。


  安州赈济灾民


  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后,考核卓异,迁直隶省安州知州。


  安州地势低湿,又多盐碱地,是京都附近最穷的地方。康熙二十八年(1689),京畿附近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高以永准备将州里常平仓中原用以平抑物价的粮食发放给乡民,以救灾民之困。但主管办事的官员考虑上官有令,极力阻止。高以永不听,一下子把常平仓的粮食全部分给了乡民。适逢朝廷发放国库所藏帑金三十万,他乘势骑着马,走遍全州村落,复核乡民的实际需要量,把救灾钱物挨家挨户送到乡民手里。

  高以永一生清廉,为官十四年,不曾营建过私宅,箱中仅有衣服、书籍而已。以致死后贫不能归柩,全靠亲戚故旧赠送财物,协助治丧,灵柩才得以启程南行。但他生前关心民生休戚,拳拳之心从未改变……



  文/潘程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