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无障碍

案例三:综合施策推进码头噪声污染治理

来源:南湖清风  发布时间:2023-12-14 22:00

近年来,桐乡市境内大运河及支流码头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码头的噪声污染,周边群众反映强烈。桐乡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以本次噪声污染专项治理为契机,将码头噪声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整治内容,立足“治当下”和“管长远”相结合的原则,推动职能部门集中治理现存码头噪声污染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图片

  一、对标政治监督,督促推进专项治理

一是拔高站位,深化认识。切实将噪声污染专项治理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列席党组会议、专题调研对接等方式,持续向专项治理牵头单位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传导政治压力,要求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中央生态环境大会精神的政治高度来认识问题。二是领衔督办,实时跟进。将监督推进噪声污染专项治理工作作为纪检监察组年度重点任务,制定监督项目书,细化监督重点、时间节点,明确一名副组长领衔督办码头噪音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实时跟进治理进展情况。三是组组联动,督促履职。督促生态环境部门履行好牵头职责,紧密联合公安、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抓好全市面上噪声治理的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责任落实。同时,加强与驻市委办公室纪检监察组(负责监督市交通运输局)、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的沟通联系,组组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专项治理。

  二、聚焦码头噪声,扎实解决历史问题

二是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原则,强力推进问题整治。一是聚焦“减”,着力降存量。推动主体部门以“应减尽减”的原则,推动源头治理,桐乡市码头从2014年279个减少至2023年97个,共计118个码头围绕去功能化,拆除吊机及配套设施。联合驻市委办公室纪检监察组、镇(街道)纪委和交通运输局等职能部门,组织基层网格员、群众监督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对2020年以来已列入关停的内河码头开展“地毯式”排查,做到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彻底根治偷装偷卸、噪声扰民等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实现码头彻底“静”下来。二是聚焦“治”,倾力抓整改。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对保留码头采取封闭输送带、配备低噪声设备、加装消声器等降噪措施,在容易产生噪音的码头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视频监控高清摄像头等,动态掌握噪声排放状况。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围绕监管制度是否落实、管理人员是否到位开展日常监督,压紧压实码头噪声管控责任链条。三是聚焦“智”,聚力促监管。为加强码头噪音问题实时管控,利用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在全国率先建立噪声智慧监管平台优势,将码头监测数据与监管平台有机互通,实现一屏集成、数据采集、在线监控、执法检查和码上投诉功能,构建“预警投诉—联合监督—自查整改—验收销号”闭环处置链条,实现码头监管数字化。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归集噪声、扬尘数据近2万余条,组织码头自查2943次。同时,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紧盯噪音治理环节中相关人员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跟进抽样核查销号情况、码上投诉内容122条(次)。

  三、着眼长效管理,源头杜绝问题反弹

       一是把好项目准入审批。督促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要求开展新、改、扩建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杜绝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落户码头、存于河道边,严控码头噪声污染源头。二是用好噪声数字监测。根据智慧码头实时监测结果,督促企业严控噪声限值,达标排放噪声,系统运行以来已推送噪声有效预警4985条,企业自行完成处置3004条。对查实的违法问题,严格依法依规严肃执法、追究责任。三是抓好长效监管体系。依托新成立的港口码头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相关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红码重点监管、黄码进行排查、绿码常态管理的“三色”分级监管体系,推动码头监管常态长效。截至目前,各主体已开展排查16次、专项检查13次,检查码头823个次,发现并移交问题68个,整改完成率达100%。


分享到: